健康中国建设是新时代重要的国家战略。健康概念内涵和外延的复杂性,使健康中国建设成为了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从卫生健康体系学的视角来看,健康中国建设的核心和关键是抓好医疗、医保、主动健康三大体系的功能完善以及相互之间的协同发展和治理。《健康中国建设研究报告(2023)》针对如何统筹建设健康中国给我们带来重要的借鉴和启发。
2021年3月23日,习在福建省三明市视察时指出:“健康是幸福生活最重要的指标,健康是1,其他是后面的0,没有1,再多的0也没有意义。”因此,可以用三句话高度概括健康的重要意义:健康是人民幸福之根,健康是国家强盛之基,健康是经济发展之源。
人类社会在经济和科技尚未发展起来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人的生命健康基本上是被动地“听天由命”。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疾病、改善健康状况成为可能。自世界卫生组织2001年发布《宏观经济与健康》之后,“健康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投入,而不仅是消费”的观念逐渐得到认同。党的十八大以来,健康被放在了优先发展的位置。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健康中国”的国家战略,从2016年10月颁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到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到2035年建成健康中国,健康中国战略完成了从规划到行动、从重大项目到系统工程的转变。
健康中国战略的建设规划 截至2023年,相关政策和实施过程的迭代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提出核心目标,这是2016年10月颁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主要目的;第二个阶段是制定重点行动,体现在2019年7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中,成立健康中国推进委员会,出台《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第三个阶段是聚焦系统工程,2021年3月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到2035年要建成健康中国,“十四五”期间要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重点是做的医疗、医保、主动健康三大体系建设。
健康中国建设面临的主要挑战 从体系建设的角度来看,“十四五”期间,健康中国建设的两个核心任务都涵盖了医疗、医保以及主动健康三大体系建设,以及这三大体系之间的协同发展。从中长期来看,面临的主要挑战是这三个关键领域如何协同推进。
一是医疗与预防的协同。将资源集中于疾病的治疗或防控方面,可能削弱另一方面的作用,应重视长期健康,重点关注新发传染病的监测以及慢性病的预防工作。
二是中央与地方的协同。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健康中国建设既不能搞“齐步走”“一刀切”,又不能完全放任自流。首先,中央政府在制定目标和考核指标时应充分考虑基本国情。其次,各级地方政府应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是事业与产业的协同。卫生健康事业最终的发展目标是在资源一定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改善人群的健康状况,或是在人群健康状况不变的前提下实现成本的最小化。而卫生健康产业的主要目标则是追求卫生健康的产出,即增加在GDP中的份额。可见,二者有时会产生矛盾。因此,在制定和实施卫生健康政策与健康产业政策时需要紧密协同、统筹兼顾、相辅相成。
“十四五”规划中的第四十四章“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三大体系建设:医疗体系建设、医保体系建设和主动健康体系建设。因此,考量“十四五” 期间健康中国建设的进展主要看这三大体系的建设进程以及相互之间的协同程度。
医疗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中与医疗体系建设密切相关的内容主要包括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两个部分。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一是目标导向。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公益属性,以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为导向。二是加强公立医院建设。加快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促进区域均衡布局,建设国家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三是加强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促进预防、治疗、护理、康复有机衔接。四是推进国家组织药品和耗材集中带量采购使用改革。五是发展高端医疗设备。完善创新药物、疫苗、医疗器械等快速审评审批机制。六是提升医护人员培养质量与规模。扩大儿科、全科等短缺医师规模,实施医师区域注册,推动医师多机构执业。
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一是目标导向。坚持中西医并重和优势互补,发挥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治疗、康复中的独特优势,并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二是传承创新。加强古典医籍精华的梳理和挖掘、传承,建设中医药科技创新支撑平台。三是规制监管。改革完善中药审评、审批机制,促进中药新药研发保护及产业发展。四是人才培养。强化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创新,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
医保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中的第四十四章第三节题为“健全全民医保制度”,提出六项重点内容。一是健全基本医疗保险稳定可持续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二是统筹层次,在做实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的基础上,推动省级统筹。三是福利包的结构调整,完善基本医疗保险门诊共济保障机制,完善医保目录动态调整机制,将符合条件的互联网医疗服务纳入医保支付范围,落实异地就医结算。四是支付制度改革,推行以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五是提升经办服务水平,扎实推进医保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健全医保基金监管机制。六是促进医保体系扩容。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稳步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积极发展商业医疗保险。
主动健康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中的第四十四章第一节、第五节和第六节均围绕“主动健康”这个核心理念开展。“主动健康”是相对于“被动治病”提出的,其理念在中国由来已久。中国古代就崇尚“上医治未病”。主动健康的《成都宣言》提出:“从全民健康覆盖到全民健康行动。每个人应该也必须是健康的联合生产者;整个医疗体系应该也可以从以被动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主动健康为导向”。主动健康体系的建设包括了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体育强国和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三方面。
主动健康的核心是国民健康素养的提高。一是推进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强化病媒生物防治,推广垃圾分类投放;二是深入推进卫生城镇创建;三是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知识普及;四是开展专项行动,如树立良好饮食风尚,推广分餐、公筷等生活习惯,开展控烟限酒行动,坚决革除滥食野生动物等陋习。
三大体系的协同发展和治理尽管我国的“三医”各自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三者之间仍存在不可忽视的矛盾关系。医疗系统直接面对患者,是保障整个卫生健康体系健康运行的主力军,医保和医药系统通过为医疗系统提供支撑保障,间接地为人民服务。当前,医保一方较为强势,控制医疗费用成为新一轮深化医改的主旋律。然而,单纯强调医疗费用控制,将限制医疗卫生行业的创新与发展,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医优药需求,也不利于调动广大医务工作者的积极性。作为我国最大的医疗保健服务购买者,社会医疗保险可以通过实施战略性购买、探索按绩效付费等措施,促进医疗服务向优质高效的方向发展。
2019年,国家统计局首次发布健康产业分类,将健康产业范围确定为医疗卫生服务、健康保障与金融服务、医药制造、健康用品等13个大类,覆盖面广,产业链长。我国健康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对于人群健康和公共安全水平的提高、人民日益增长的保健需求的满足有重要的支撑作用,而且健康产业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也可以带动我国经济“双循环”新格局的实现,并通过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随着人均GDP的增加,健康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越来越大,这也是国际上有学者认为卫生健康领域的革命将带来财富第五波的原因。由于很多疾病的攻克需要大量的研发投入,一种药品从研发到批准上市需要长时间、高成本的投入,习提出四个面向,即“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
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健康中国建设的进程中,我们需要积极应对一些新的重大挑战,如何有效控制由于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带来的新发传染病间隔周期缩短以及慢性病发病率的迅速上升的趋势,如何在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基础上,注重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科学决策,有效防范风险,从而发挥好制办大事、办好事的比较优势。开云 开云官方网站开云 开云官方网站Kaiyun官网登录入口 开云网站Kaiyun官网登录入口 开云网站